【一定要大量读书】当大学拆除文科的围墙:一场关于知识价值的全民辩论
在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的旧书架间,我曾见过明治时期的哲学讲义与大正年间的文学评论静静并置,泛黄纸页间流淌着知识共生的温度。直到翻开《”废除文科学部” 的冲击》,那些关于学科边界的固有认知,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,泛起层层涟漪。这部记录日本高等教育界十年论战的纪实作品,以东京大学废除文科学部的提案为切口,剖开了现代大学制度与人文精神的深层矛盾,也让我在字里行间照见了自己作为文科生的成长轨迹。
文末获取电子书地址
一、被拆解的知识拼图:制度变革下的文科困境
书中还原的 2019 年东大改革现场,像一场现实版的 “巴别塔崩塌”。当校长提出将文学、法学、社会学等传统文科院系重组为 “综合文化研究科” 时,反对声浪中既有老教授对 “学科尊严” 的捍卫,也有年轻学者对 “跨学科泡沫” 的警惕。作者宫岛乔细致梳理了改革背后的时代逻辑:少子化导致的生源萎缩、企业对 “即战力” 人才的渴求、政府对科研经费效率的考核压力,共同构成了拆除文科壁垒的驱动力。
这场改革的核心冲突,在于对 “知识生产” 的两种理解。传统文科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知识的纯粹性,如书中所述,某位古典学教授坚持 “希腊语研究本身就是目的”;而改革派则秉持实用主义立场,主张打破学科边界以回应社会需求,经济学出身的教务部长反复强调 “文科教育必须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”。当大学从 “知识的圣殿” 转向 “人才的工厂”,文科的存在价值被迫接受市场化的重新定价。
二、在裂缝中生长:重思文科的隐秘力量
合上书时,我正站在母校的文科楼前。玻璃幕墙上 “文史哲” 三个铜字被夕阳镀上金边,突然想起大四那年,在陈寅恪先生 “独立之精神” 题词下的毕业合影。书中描述的文科危机,与我们经历的现实如此相似:文科生求职时被追问 “能创造多少经济效益”,学术论文被要求 “具有政策转化价值”,甚至连中文系的课程设置,都在不断增加数据分析、新媒体运营等 “应用型” 内容。
但那些看似 “无用” 的阅读体验,恰在暗处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框架。读《庄子》时学会的多元视角,让我在处理职场矛盾时懂得换位思考;研究《红楼梦》时培养的文本细读能力,使我在分析商业报告时能捕捉细节背后的逻辑。就像书中那位坚持研究江户和歌的学者所说:”文科的价值,在于教会人们看见事物的第二重意义。” 当算法将信息简化为标签,当数据模型试图预测人类行为,文科所守护的,正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敬畏,对意义世界的持续追问。
这种价值在书中的一个案例里得到生动体现:某企业高管在参与东大改革讨论时,突然提及自己在大学时修习的德国哲学,如何帮助他在金融危机中保持决策的定力。这让我想起校友分享的经历:在创业团队因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,是他从历史学中习得的长时段视角,让团队避免了短视决策。文科的力量,正如地下水脉,看不见却滋养着整个知识生态。
三、编织新的知识网络:在解构中重建
书中最具启发性的,是对 “跨学科” 的重新定义。改革派并非要消灭文科,而是试图打破自 19 世纪以来形成的学科分类体系。1886 年东大设立的 “哲学科”” 史学科 “,本就是明治维新时移植西方学科制度的产物,如今面对人工智能、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,传统学科边界反而成为创新的桎梏。
作者记录的一次跨学科研讨会令人印象深刻:研究江户町人文学的学者与城市规划专家合作,从古代商业文书中提炼出社区营造的智慧,为现代都市更新提供了新思路。这让我想起在博物馆看到的场景:考古学家、艺术史家、科技史学者围绕一件青铜器展开讨论,不同学科的术语在碰撞中织就更完整的历史图景。真正的跨学科,不是简单的科目叠加,而是在不同知识体系间建立对话机制,正如书中所言:”文科的未来,在于成为连接不同认知范式的神经网络。”
这种重建需要教育者的勇气。当我的导师在古代文学课上引入数字人文工具,用数据可视化分析唐诗中的地理意象时,传统与现代的张力转化为新的认知可能。就像书中描绘的改革派教授,他们一边坚持经典文本的研读,一边主动拥抱计算语言学、社会网络分析等新方法,在学科的裂缝中培育出独特的学术生态。
四、文字的重量:在速食时代守护思想的温度
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本身就是对文科价值的最佳注解。作者摒弃了学术论著的晦涩,用大量访谈对话还原改革现场,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安田讲堂的辩论现场。当法学教授用《罗马法》中的 “公共福祉” 概念论证学科存续,当社会学家以田野调查数据反驳 “文科无用论”,这些充满智性魅力的思辨过程,本身就是文科教育的生动示范。
书中对细节的关注尤其动人:某位教授在反对文件上的手写字迹逐渐颤抖,行政人员在改革方案中保留 “教养教育” 字样的微妙妥协,都让这场制度变革充满了人性的温度。这种对个体体验的珍视,正是文科区别于数据模型的核心特质。在算法试图将一切简化为可量化指标的时代,书中呈现的思想交锋提醒我们:真正重要的知识,往往存在于那些无法被 KPI 衡量的思维褶皱里。
合上这本充满火药味却又饱含深情的记录,窗外的校园已笼罩在暮色中。文科楼的灯光次第亮起,每个窗口后都有专注读书的身影。《”废除文科学部” 的冲击》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,却让我们看清:当大学开始拆除文科的围墙,与其说是危机,不如说是一次重新定义知识价值的契机。正如东京大学在改革后设立的 “综合文化研究科” 所昭示的:文科的未来,不在于固守传统的学科领地,而在于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理论与实践、人类与世界的精神桥梁。
在这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记住书中那位老教授的话:”当我们讨论废除文科学部时,真正应该害怕的,不是某个院系的消失,而是人类失去了追问 ‘ 为什么 ‘ 的勇气。” 那些关于正义、美、人性的思考,那些在经典文本中穿越时空的对话,永远是照亮文明前路的星光。而这,正是文科最坚韧的生命力 —— 它不需要华丽的学部招牌,却在每个认真思考的头脑中,在每次跨越边界的对话里,悄然续写着知识的传奇。
电子书分享链接:https://pan.quark.cn/s/c80645b8768e
【一定要大量读书】当大学拆除文科的围墙:一场关于知识价值的全民辩论